长征路上这“一捧青稞”,牵出多么惨烈的牺牲——彭老总的红三军团,有个六师十七团一连,这可是远征途中一支先头部队啊,在一路上常常粮尽援绝的情况下,全连除战斗减员外,竟无一个战士因饿而死,而该连的九名炊事员,却因为饥饿和劳累全部倒下。炊事班不是管着全连的粮食吗?要饿死也不会光是他们呀!然而手里管着百余人粮草的炊事班,却对着这一捧青稞一把谷米“碰也不碰”,一个接一个因饥饿和极度劳累牺牲了,只有他们天天背着的那口大锅到达了陕北……
而长征路上还有着“一斤棉花”的故事乐配资,留下何等壮丽的一个军礼——红一军团二师四团于1935年6月12日开始翻越大雪覆盖的夹金山,行进之中,忽然发现前方一位冻僵的老战士,倚靠着一棵树干一动不动地坐着,单薄破旧的衣服贴在他身上,面容已难以辨认,没有了生命体征。杨成武政委转头吼道:“他的御寒棉衣为什么没发下来?叫军需处长过来!”人群中传来微弱的声音,“这就是军需处长!”一个管着全团棉衣的军需处长,却没有去碰那一斤一两棉,自己穿着单衣,冻死在雪山上。杨政委深深呼了一口气,缓缓举起右手,向他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……
“一捧青稞”和“一斤棉花”的故事,已经过去了90年,时至今日,我们为什么又要来讲述它的惨烈与壮丽背后的深深启示?就在几天前,“廉洁珠海”官宣了该市粮食集团董事长王某,因严重违纪违法而落马的消息——其实“粮食集团董事长”以及管控着储备棉的官员的相关案件,在这之前,已在华东、西南数省及央企发生过。尤为令人震惊的是这些“管粮(棉)吃粮(棉)”、监守自盗的“董事长”,有的是胆大妄为竟拿“战备粮”来作案的硕鼠,有的竟然还是执掌过“军粮”的内鬼!我们更不会忘记两年前,中纪委一个通报就披露了某县级市15个粮站主任,其中竟有14个被查办,更有已经判了大刑的,无非是“管粮吃粮”,用手中的粮棉之权来发一己的横财。看看这些“通报”,再想想长征路上因为不碰“一捧青稞”而倒下的九名炊事员、因为不碰“一斤棉”而冻死的军需处长,今天的人们作何感想、有何反思呢——因为“管X吃X”现象,虽属少数,但决不仅限于粮棉一域啊。
其实90年前艰苦卓绝之时的自律与坚守,今天并未失传,足堪我们“远忆近效”。我们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烈士的长孙李宏塔,长期担任某省民政厅的厅长。民政厅可是管着钱粮棉的呀,优抚金也好,救济款也好,那都是真金白银呀!可是李厅长不但不碰一下,连公车的“一滴油”都要省下来“用在百姓身上”。他天天骑着“老坦克”上下班搞调剂察民情,在位二十多年,竟骑坏了4辆自行车、穿坏了7件雨衣和6双雨鞋,他主持过多次分房共达200多套,而连最后一次福利分房的机会,他也断然放弃了,一家一直住在50多平方米的“老破小”里……人们从李宏塔身上,仿佛看到他的父亲、李大钊烈士的长子李葆华同志。这位担任过央行行长,管过十亿人口的“钱袋子”的李行长,连别人送给幼时宏塔的七包葡萄干都原封归还,已开封的那一包则按价付还,而企业送来的两瓶白酒,更是按市价坚决付清!
这样的自律和坚守,当然不止李家三代人,读者诸君,还记得那一年漫天大雪,总书记推开井冈山老区的一扇大门,一声亲切的“老阿姨”蕴含着多少深情。“老阿姨”就是龚全珍老人,“老阿姨”的老伴,就是担任过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的甘祖昌将军。甘部长可是管过几万部队的粮草供给的呀乐配资,面对真金白粮,他不但“一碰也不碰”,还干脆辞官交钥匙,脱下将军服当了29年农民。将军当农民后,带领村民开荒修渠脱贫,却仍亲自兼着生产队的保管员,腰间那一串粮库钥匙,可是“老阿姨”这个几十年的老伴都“不能碰一下”的呀,因为这是村民的粮食,这是集体的财产!
天盈资本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